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初次见面,往往要互相递上名片,名片上一般注有姓名、职务、单位的名称、单位及家庭的地址、电话以及邮政编码等项内容,以此作为一种自我介绍,也是一种见面时的礼节。古代也有“名片”,只是名称不同,称为“名帖”。较早的名帖被称为谒、刺,由于当时纸还没有普遍使用,因而谒、刺是用竹木削制而成,上面写有自己的名字。要拜访谒见时,先呈上谒或刺,以通报姓名。楚汉战争中,刘邦率领军队途经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家住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的小吏郦食其〔yiji义机〕到军营前求见,愿与刘邦共商治理天下之事,并请军中使者持谒代为通报。郦食其自幼家境贫困,但极好读书,甚至嗜书如命,而被人们称为狂生。当时刘邦正在洗脚,他见到郦食其的谒,认为与项羽争霸非儒生之事,而拒绝接见他,便让使者出营门婉言谢绝。怀才不遇的郦食其听说刘邦不愿接见自己,顿时怒目圆睁,手按剑柄,斥责使者道:“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惊恐万状,竟失手将谒掉在地上,他连忙跪下捡起谒,转身进入帐中,再次通报,刘邦这才同意让郦食其入见。后来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计策,一举攻克陈留。以后,郦食其又劝说齐王田广归附汉朝,从而使汉高祖刘邦不费一兵一卒,而得到齐地的70余座城池。
造纸术发明以后,纸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东汉以后出现了纸名帖,称为名或名纸、名刺。上面书写的内容有姓名、乡里(指籍贯或居所),有的还写有官爵名称。名帖除用以通报姓名外,有时还用于问候对方。1974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永外正街曾出土了一座西晋时期的墓葬,夫妻合葬一墓。墓主叫吴应,字子远,是豫章郡南昌县都乡吉阳里人。随葬的物品中就有五片名刺木简,上面书写的内容和格式有三种类型:一是“弟子吴应再拜 问起居 南昌字子远”。格式为两行,“南昌字子远”五个字位于左侧偏下,字也较前面一行要小一些,这里的“问起居”,便是问候性的用语。二是“豫章吴应再拜问起居 南昌字子远”。格式与第一类相同。三是“中郎豫章南昌都乡吉阳里吴应年七十三字子远”。一行直书,又加入了官职名称“中郎”和年龄。古人对名刺的书写格式,一般是有规定的,“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刘熙《释名·释书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