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东方齐国,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势日益强盛,齐桓公遂成诸侯盟主,开始称霸中原。战国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阶级关系急剧变化,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各国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为了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对本囯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率先变法的是魏国。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魏文侯用李悝〔kui1 亏〕为相,开展改革,使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约在公元前391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革。尔后,赵国烈侯任公仲连为相,韩国昭侯以申不害为相,齐国威王用邹忌为相,燕王哙〔kuai4 快〕命子之为相,都相继改革,国力渐强,战国“七雄”并峙的格局维系了250余年。在前后近百年的改革浪潮中,公元前359年,秦国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成效显著。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是卫国的没落贵族,祖上本姓姬。依照古代称呼姓氏的习俗,有地位的人往往以国或封地等为姓,所以他又名卫鞅。商鞅后来入秦,封地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於〔wu乌,今河南内乡县东〕十五邑,人们又称他为商鞅,号商君。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激烈而又复杂。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涌现出一批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及各政治派别的思想家或学者。他们对社会和宇宙万事万物作出解释,宣传各自的主张和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及杂家等,史称“诸子百家”。在思想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年轻时的商鞅曾拜尸佼为师,而尸佼是一位杂家学者。商鞅在尸佼的启发和引导下,对各派学说均有所涉猎。当时一些国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革故鼎新,出现了国富民强的新气象,给商鞅以很大启迪,使他自幼倾心法家,“少好刑名(法律)之学”(《史记·商君列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