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 多元交汇源远流长——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 在经济重心转移中凯歌前进——隋、唐、宋、元农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包括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这是我国传统农业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和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现象是南方农业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优势的南北易位

前面谈到,长江流域早在原始时代就有发达的稻作农业,足以和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相媲美。夏商周三代,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南方农业的记载很少。春秋时南方民族建立的吴、越、楚和巴、蜀等国,经济都很发达,对农业生产有多方面的建树。南方民族很早种稻,种稻要有起码的排灌设施,因此,南方农田灌溉的出现比黄河流域要早。例如,我国最早的大型农田灌溉工程——期思陂〔bei 卑〕(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和芍陂(在今安徽省寿县),就是出现在春秋时代以苗蛮为主体的楚国。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础,是公元前6世纪蜀族杜宇王朝后期由鳖灵领导的开凿玉垒山,分岷江水入沱江的工程。它们比黄河流域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漳水十二渠早100余年。长江下游的吴、越人民也很早就开始围湖造田。从现有材料看,石犁和青铜犁都可能是长江下游于越族最先用于水田农业的。这些地区青铜冶炼业都相当发达,吴越地区青铜农具的使用比中原更普遍,冶铁炼钢技术也很可能是楚越地区首先发明的。春秋时楚晋争霸,春秋末年吴、越相继勃兴,都是以农业巨大发展为基础的。进入战国,当黄河流域因铁器推广获得大规模开发时,长江流域及其南境农业前进的步伐却放慢了,南北的差距开始拉大。秦汉时代,除四川地区农业比较发达,已和关中经济区连成一体外,长江流域及其南境的农业已明显落后于北方。汉代南方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10强。由于地广人稀,直到魏晋南北朝,南方许多地方水稻生产仍采取“火耕水耨〔nou〕)”的形式。所谓火耕,就是用火把地上杂草残茬烧掉,然后灌水种稻。所谓水耨,就是在稻苗生长期间把草除去,用水淹死,或径直灌水淹草,水随草高。火耕水耨以粗具农田排灌设施为前提,是水田农业的一种形式,它一般实行休闲制,不用牛耕,较省人力,比起当时黄河流域的精耕农业,自然显得十分粗放。同时,楚越之地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采集和渔猎。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