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丰富多彩、流传久远的古农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从主要方面和发展方向看,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农法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包含了但不局限于精细的土壤耕作。它首先在种植业中形成,在大田和园艺生产中表现尤为突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精神也贯彻于畜牧、蚕桑、养鱼、林木等生产领域。这一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三才”理论为指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也就是中国古代农学的中心。而中国古代农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诸多的农书中,这些农书是我国农学遗产中可以稽查的主要部分,是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农业技术和农学思想的主要依据。

(1)古农书的产生

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产生和保存了丰富的农学典籍。据北京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计,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大小农书共出现634种,保存至今的有300余种(包括辑佚)。而近年来又发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农书。这些农书可以区分为综合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两大类。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农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面貌和农学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各个阶段的标志。

我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有农家。农家的来源,一部分是历代农官,他们负有劝督农业生产、组织修建沟洫等任务,另一部分是与农民有较多联系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都积累了不少农业生产知识,并有专著。《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农家著作九种,其中《神农》、《野老》为战国时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但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上农》讲农业政策,其他三篇讲农业技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农学论文。《任地》等三篇以如何把涝洼盐碱地改造为畎亩结构的农田为中心,阐述了土壤耕作、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掌握农时等技术环节,是先秦时代(主要是战国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光辉总结。它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农业生产中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和农业生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精耕细作农学的奠基之作。此外,成书于战国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篇,是水平颇高的农业地理和土壤学方面的著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