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青铜雕塑 第一节 以纹饰造型为主的商周作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这里所说的青铜雕塑不是指一切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作品,而主要指夏、商、周三代及秦汉时期的青铜雕塑作品。在三代,它们是礼器、食器、酒器等;在秦汉,则主要是生活用具和物品。此外,还包括同一时期几个边沿地区风格独特的青铜器具,即北方草原的青铜牌饰,四川广汉市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云南晋宁县石寨山、江川县李家山的青铜器,以及古代夜郎、滇、南越等地区以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

以上所列青铜塑像,当初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而是作为一种实用品来制作的,无论器形或花纹,它们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些青铜器上,沉淀和凝聚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拨开罩在青铜雕塑上的历史迷雾,正是今天要研究它的意义所在。

商周青铜器精美的花纹,历来为学问家和艺术家所赞叹。若将青铜器的实用功能放置一边,青铜器的整体也是一件造型精美的圆雕。青铜器的制作,主要经过做模、翻范、浇铸几个阶段,其中做模制范就是用泥塑造或用石头雕刻出各种纹饰和器形,这本身就是在进行雕塑创作。整体浇铸或分件浇铸再组合的青铜器,体现的依然是泥模、石范的式样。商周的青铜器,无论大小,都有一种细部的精美和整体的雄奇之美。例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商)、四川彭县出土的兽面象首罍〔lei雷,西周〕、安徽南陵出土的龙耳尊(春秋)、河南淅川出土的错金银龙虎案(战国),都是这种局部生动精美、整器雄奇辉煌的作品。(图4)

图4 四羊方尊青铜 商 湖南宁乡出土

中国青铜器上的花纹(浮雕)以精美、工巧、奇幻著称于世,在世界同时期的各文明古国的艺术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对器物刻意进行美化,可谓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新石器时代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彩陶,已开先河。若从文化的深层去探讨,还应归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文”的孜孜以求。原始社会对“文”的追求,至少有对祖先及精灵的崇拜(娱神、谢神等)、辟邪(文身入水避蛟龙之说等)、炫耀(力量的表现,对异性的吸引等)这几个目的。进入文明社会,虽然一些伟大的哲人在文与质的问题上,重质轻文,甚至提出“灭文章”、“散五彩”,但由于文(与“纹”通用)有“悦目”及助教化、顺人情、顺天理、娱神灵的作用,“文”反而有了越来越深刻的内涵。《左传·宣公三年》记王孙满语:“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这里的文(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在夏代是起辨别善恶的功用(使民知神奸)。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yi义〕》)这里的文,加入了西周典章制度的内涵。《国语·晋语五》记宁赢氏语:“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畔。”这里的文,在春秋时又与道德修养相联系。战国时的荀子在其著作《荀子·富国》篇中说:“古者先王……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fu福〕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在战国,文又有了行礼和辨贵贱的功用。发展到汉代,王充的“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论衡·书解篇》),明确“文”是“天”、“自然”、“德”、“质”的显露部分,是外部世界及内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可以说,从三代至汉代,青铜器的纹饰(包括一些器形)所表达的内容,有代表神奸的神物,有代表贵贱的形象,有代表某种理想或道德的象征,还有可能就是对美的追求或一种需求的表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