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日常礼俗 第三节 衣冠服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衣冠服饰在社会生活中形式最为外露,最易标明一个人的身分地位,因此自古以来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自从夏、商朝开始,衣着已有了一定的规矩,到周代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冠服制度。从此,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以至黎民百姓,衣冠服饰由于身分地位的不同而各有其式。不同场合的衣着也有了特别的讲究。

(1)冠冕

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后,冠就成了已经成人的标志,所以公开场合都要戴冠。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行为。《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这说明有教养的士人以不戴冠为不礼貌。《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混战中被戈击伤,其系冠的缨亦被砍断。在此生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子路还说:“君子死,冠不免”,忍着剧烈的伤痛重新结好冠缨,方才死去。这说明子路对戴冠比生命看得还重。

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戴的冠称冕。冕的形制与一般的冠不同,其上面是一块黑色的长方形木板,称为“延”(或者写作“綖”),下面与冠相连戴在头上。延的前后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称作“旒〔liu 流〕”。旒的数量因身分不同也有差别。据文献记载,天子的冕前后各十二旒,诸侯则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汉代之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参见图2)。

图2 古代冕服部件名称图

古代除儿童和少数民族外,庶人与罪犯也不戴冠,故士人摘冠就有降低身分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平原君赵胜得罪了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打算离开赵国。当平原君得知是自己错怪了信陵君后,“免冠谢(陪罪),固留公子”。其摘下冠是表示自己有过错,以此形式自贬身分。至于庶民,不得戴冠,只能覆以帻〔ze 责〕。《汉官仪》云:“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帻就是包束头发的巾,庶人佩戴的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称百姓为“黔首”(黔即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是青色)。由于帻本身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发展到贵族也戴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后来又出现了有顶的帻,戴这种帻可不必加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