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行政区划常常变更,新的事物在不断出现,人物代代更替,户口、田亩、赋税年年都不同……,所以,编修地方志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资料陈旧过时了,方志就需要重修。历代中央政府为了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地方的情况,往往下达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编写新志。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一般隔几十年要重修一次。在灾荒或战争引起社会大变动以后,重修志书的要求就更为迫切。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曾多次编修地方志。多的像江苏常熟,在明清两代曾修志20几次,平均不到30年就重修一次。
对于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编修的地方志,习惯上在方志的正式名称前标明纂修时代,以示区别。如浙江嵊县志,现存的就有:宋代的《(嘉定)剡录》10卷;明代的《(弘治)嵊县志》10卷、《(万历)嵊县志》13卷;清代的《(康熙)嵊县志》12卷、《(乾隆)嵊县志》18卷、《(道光)嵊县志》14卷、《(同治)嵊县志》26卷,以及1918年修,1932年又续修的《(民国)嵊县志》32卷。这样连续地编修地方志,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在我国已经形成一种可贵的传统。如果从隋唐时代各地要定期向中央编报图经(早期的地方志)算起,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一千多年。
编修新志的办法,可以是将旧志作基础而核实补充,也可以编续志,就是只收编上次地方志修成以后的新资料。不论用哪种办法,总是以反映从上一次修志到现在的情况为主。所以,地方志不仅有地区特色,还必然带着它诞生的那个时代的深深的印记。地方志的类目也总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而不断增加或调整。例如,最早人们只知道从古典文献中去了解历史。宋代学者在史学领域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金石学,把历史研究的范围,从古典文献扩大到了古代的金石器物。从宋代开始,地方志才普遍有了“金石”、“碑记”这一类类目。河南安阳是殷朝故都,早已是著名的文物之乡,清朝末年又在这里发现了甲骨文,这个新的考古发现震惊了天下。《(民国)续安阳县志》就在“续金石录”之后,又增加了“甲骨文”一项,不但有关于殷墟文字的著作书目、甲骨文出土遗址的摄影和考证等等资料,而且还选择拓印了100多片甲骨卜辞,以反映这项最新的科研成果。明代边患严重,明志中“兵防”的内容就很突出。鸦片战争以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志书中就大量出现了有关对外交涉、租界、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的门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