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的作者刘熙,字成国,东汉青州北海郡(郡治在今山东潍坊西南)人,生卒年不详。据后人推断,他可能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学生。大约在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之前刘熙撰写成《释名》27篇,订为八卷。《后汉书·文苑传》载刘珍撰《释名》30篇,但其书后世无传,所以也有人说《释名》始作于刘珍,成书于刘熙。书的体例仿照《尔雅》按词义分类,故又名《逸雅》。但对词义的解释完全采用声训的方法,与《尔雅》的性质迥然不同。所谓声训,又称音训或谐声训诂,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来。刘熙认为凡是同音或声音相近似的词语,在意义上就有互相联系之处,因此他在《释名》中有意识地用同声相谐来解释词义,考究词的来源。
《释名》的产生 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事物命名的真正原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关于名与实的争论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涉及词源的探讨,特别是荀子在《正名篇》中提出“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他认为:事物的命名,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就行了。事物名称并非天然地要跟某一实物相当,约定俗成就是合理的,不合于约定的名称就是不合理的。在先秦的典籍中,如《周易》、《论语》、《孟子》、《庄子》等,已开始用声训解释词义,但并非为了探寻词源。到了汉代,今文经学家着意去寻求事物之名与事物本身的联系,对词的来源,提出了与荀子“约定俗成”论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身有必然的本质联系。他们大量应用声训解释许多天文、律历、地理、政治、人事、名物制度等方面的语词,刻意宣扬封建思想,以迎合封建王朝的需要。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