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的关于铸刻、书写在陶器、玉石、简帛、玺印、货币上的古代汉字,由于材料比较零碎,而就现今考古所得,时代大多属于战国时期;从字形结构和书写风格来说,又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有相当大的区别,因此,不妨给它们一个笼统的名称,叫做“战国文字”。当然,这也包括战国时期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即战国金文),尤其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各国都十分重视兵器的制造。兵器上也大都铸刻有文字,如工匠、督造者的名字和官职、主管机关的名称等(图20)。这些材料,现在也大量出土发现,成为战国文字中的一大宗。
图19 战国货币文
我们把 “战国文字” 也作为汉字发展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虽然这个名称和甲骨文、金文相比,类别的角度并不一样,但不妨碍我们对它作一个概略的认识。
这个时期,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大体说来,可以分为西方的“秦国文字”和东方的“六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指的是:韩、赵、魏 (系春秋时晋国分出,又合称“三晋”)、齐、楚、燕,另外还有一些小国如越、中山等国的文字,也大致可以归入“六国文字”。
图20 战国兵器文
六国文字后来也有人称做“六国古文”。比起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金文,主要的不同是随意的简化。
简化就是大大简省汉字的笔画。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大为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文化也不像殷周春秋时期为少数卜官、史官和贵族所垄断,一般人们书写文字的条件没那么优越,时间也没那么充裕,所以写起字来不免比较草率、快速,任意简化,这就使许多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奇特的变化:或是保留字的上半部分,而把下半部分仅用一、二横画来表示,如“马”字由写作,“法”字由写作;或是偏旁之间合用笔画,如“吉”字所从的“士”下面借用“口”的上笔,成为“”字形,“区(區)”字三小“口”的上笔都与“匚”的上下横画合用,成为;或是一个部件包容于另一部件之中,如“昌”字在齐国的货币文中多写作、,等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