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图书保护 第一节 材料整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图书,特别是正规的图书,可以说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如何保护它这一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书籍是为了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扬思想、宣传主张而经过创作或编制,用文宇书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可见材料承担着文字的着附任务,负有物化思维、凝固意识的使命。所以历来的图书保护,说穿了,无非是对书籍制作材料的保护。今天,科技发展非但能上天入地,还能深入到微生物、微电子。图书保护也成了全世界乃至于全人类的热门话题。可是我们透过流行世界各国有关图书保护的种种说法,分析普遍采用的种种做法,就会感觉到现代的所谓图书保护,仍然不过是对书籍制作材料的加固、脱酸、封袋真空等处治,以便延缓其老化速度,延长其传世寿命。而中华民族的先人则在长期实践中,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脍,对图书采取了材料整治、阅藏保管、破损维修等有效措施,为我们保存了浩如烟海的典籍,为图书保护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图书保护的本质,既然是保护制作图书的材料,或者说是保护图书文字的载体,所以中国人很早以前便锲而不舍地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当图书制作普遍采用竹简时,人们便整治竹简,使之防朽蠹;当图书制作普遍采用纸张时,人们又想方设法加工纸张,使之防霉避蠹;当图书已被虫蛀鼠啮或霉烂破损时,人们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维修手法,使之整旧如新。可见图书保护只能是针对不同的制作材料而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

《墨子·明鬼篇》中说:“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这是说古圣贤王是很敬信鬼神的,对鬼神的祭祀也是很虔诚的。恐怕后世子孙不懂这些道理,所以要将这种事情书写在竹简、缣帛上,以传告给后世子孙。可是又担心竹简、缣帛都容易腐朽或被虫蛀而灭绝,后世子孙无从知晓,于是又将祭祀鬼神这种事磨刻在盘盂器皿上,雕刻在金属、石头上,以表示对此类事情的郑重。墨子其人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距今已有2300多年。也就是说2300多年以前的墨子已经发现了竹、帛易朽蠹的弱点,所以改换文字载体而“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但盘盂也好,金石也罢,容纳文字均很有限。稍长一点的文章,就只好著之竹帛。可竹帛较之金石又确实是易朽蠹,难以传诸久远。怎么办呢?经过长期的实践,至西汉便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全面回答。西汉成帝时,刘向受命校理国家藏书,对书写材料的竹简整治有过精到的议论。他说:“杀青者,直至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曰汗简。”还说:“汗者,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见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佚文十一》)这就是说,以竹作简,充任书籍的制作材料,其防治朽蠹,最晚到西汉已经有了系统的整治方法。远比墨子时只知道它易腐蠹,不知整治而改换金石盘盂的做法显然是大有进步了。新竹,含有水分,且带有青皮。破竹为简后直接利用,不但难以吃墨书写,而且青竹潮湿,写好编连便卷起收藏,极易生虫被蛀,最后腐朽。所以凡做简之竹,必先去掉它的青皮,再于火上炙干它的水分。条条竹简没有青皮,又没有了水分,刮削出的平面新且干,写起字来极易吸墨。这就是刘向所说的“易书”。由于简已去掉了青皮,又烤干了水分,也就是经过了杀青去汗,生虫被蛀的条件没了,朽蠹也就不会发生了。这就是刘向所说的“复不蠹”。既易书,又不蠹,真是一举两得。这可以视为我国以竹简作为书籍制作材料时期的图书保护。大约到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已经有了手写纸书出现。到东汉蔡伦拓宽造纸原料,改进造纸工艺,提高造纸质量之后,纸书日渐普及。迭经三国、西晋,直至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张正式取代了行用很长时间的竹简、木牍,而成为书籍主要的制作材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