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产生、发展至今,曾用各种东西写书。他们用竹、木片为材料写出的书叫“简策书”;用丝织品绢、缯等为材料写出的书叫“帛书”;用纸为材料写出的书叫“写本”或“抄本”;用石片为材料写出的书,现代虽不多见了,但在我国古代却相当流行,实际上这些字都是用刀刻的而不是“写”的。
我国古代先民用刀在石头上刻字、写文章的历史,差不多与汉字产生、发展同步而行。当汉字刚刚出现时,也就开始在石头上刻写了。1973年至1974年,江西省博物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省清江吴城发现的“吴城文化”中,出土了带有文字(或符号)的器物38件,有66个文字符号,其中刻在三个石范上的就有六个文字或符号,即、、、、↓、。1975年在该地继续发现的77个文字或符号中,在石质器物上刻画的又有四个,它们的形状是、、×、—。江西“吴城文化”的绝对年代,相当于我国中原地区商殷时代中期至春秋时期,但其文化发展序列,大致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其文字或符号水平,相当于汉字的形成时期。
我国的商殷时代,汉字广泛使用甲骨文,当时的甲骨文已有4000多个符号,这种文字有些也刻在石头上。1935年春,考古学者们在安阳市殷墟侯家庄等殷人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大型墓1003号墓道中,发现石(皀殳)〔gui鬼〕断耳一件,上面刻有文字二行,共12个字,内容是“辛丑、小臣(茲字去艹换爫)、人(上凶十下)〔CHI吃〕、(囗内多)〔YI宜〕、才(上叀下口)、□(以)(皀殳)”。该墓属于商代末期的国王帝乙、帝辛时期。刻文的意思是:在辛丑这一天,有一个名叫(茲字去艹换爫)的小臣史官,在叫(上叀下口)的一个地方,进贡了很好的禽兽,特刻记在(皀殳)上以纪念。商殷时期还在三件乐器(石编磬)上也分别刻有文字,一为“永(户夂)(同启)”,一为“永余”,一为“夭余”。这三件石磬,曾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所收藏,并著录于他编撰的《双剑誃〔yi宜〕古器物图录》中,后来这批石磬归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除此之外,在商代玉器上也有不少刻文。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