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医药学家和重要的医药经典。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简要介绍几部中医药学中的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是战国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而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的著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因相传神农曾尝百草,一日遇72种毒,但都有消解法,故冠以神农之名。书中共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每一种药物都包括有主治、性味、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分、有何异名等内容。书中还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般指毒性小或无毒的补养药物;中品有的有毒,有的无毒,多兼有治疗作用和滋补功效;下品大多有毒,专用于攻治疾病。《神农本草经》所创立的中药学体系,一直沿袭到唐代。唐《新修本草》问世,方改变这种药物分类体系。
《伤寒杂病论》 它是由后世尊为医圣的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所著的。所谓伤寒与现代医学中伤寒的含义不同,而是泛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各种疾病。后人把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专门论述伤寒一类疾病,《金匮要略》则以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等杂病为主。张仲景在书中创立了理、法、方、药俱备的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更切合于临床应用,并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脉经》 晋代名医王叔和(公元3世纪人)著。全书10卷,是对以往脉学进行系统总结而成的一部脉学专著。书中列举了24种脉象,对每种脉象都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它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发挥脉学诊断的作用,结合传统脏腑学说,说明脉象与五脏六腑病症的关系,指导在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中医脉学的奠基性著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