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贡献和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取材广泛,网罗宏富。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凡是当时能够搜集到的图书资料,他们都尽量找来参考。据有关学者考证,《通鉴》采正史之外,其用杂史诸书多达300多家。在他们参考引用的大量图书史籍中,不少是今天已经散失或亡佚不存的。正是由于《通鉴》的引用,才保存了其中若干珍贵的历史资料。例如唐人柳芳撰有《唐历》40卷,记叙了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到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历史。司马光以它为根据来考订史料真伪,因此,《通鉴考异》中有100多条征引了《唐历》。可以说,这部原书已经失传的史籍,实际上还保存在《资治通鉴》中。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也有类似的情形。除了以官修的正史和实录为主而外,司马光敢于突破传统史学的狭小眼界,以客观征实的精神,博采兼收保存在民间的各种资料,表现了卓越的识鉴和非凡的勇气,这是《通鉴》所以能够取材广泛网罗宏富的重要原因,也是《通鉴》比别的书记事更加翔实可靠的依据。《通鉴》还继承了《史记》略古详今的优良传统,越往后,记事越详细。其史料价值也是后大于前。因为越往后,存世的史料越丰富,考订取舍编写定稿也就越困难。据近代学者章炳麟研究,《通鉴》西汉部分全采《史记》、《汉书》,东汉部分十之七八取自《后汉书》,魏晋至隋采自正史的资料也有十之六七,唐代采自正史的资料还不到一半。正是因为《通鉴》唐代部分的史料价值很高,所以,它能和《新唐书》、《旧唐书》鼎足而三,研究唐代历史的人不能不读《通鉴》。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