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国的染色技术就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已有了专门从事染色的染匠。据古书记载,在西周初,周公摄政时(大约公元前11世纪),设置了许多国家机关来处理全国的政事,旧称“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在天官下设有一个叫“染人”的官职,专管染色生产;在地官下设有一个叫“掌染草”的官职,专管染料的征集和加工。《诗经》中亦有不少记述当时人们采集染料染色,以及描绘所染织物色彩美丽的诗篇,如下面三首:
《小雅·采绿》,译文是:
“从早到晚去采蓝,采得蓝草不满裳。
从早到晚去采绿,采得绿草不满掬。”
《豳风·七月》,译文是:
“七有里伯劳鸟儿叫得欢,
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染出的丝绸有黑也有黄,
朱红色儿更漂亮,
给那阔少儿做衣裳。”
《郑风·出其东门》译文是:
“东门外的少女似白云,
白云也不能勾动我的心,
身着白绸衣和绿佩巾的姑娘呀,
只有你才使我钟情。
瓮城外的少女像白茅花,
白茅花再好我也不爱她。
那身穿白绸衫和红裙子的姑娘呀,
只有和你在一起我才快乐。”
将采集的植物染料变为各种艳丽的色彩,需要掌握相应的染色技艺才行。《诗经》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出现众多的色彩名称,表明我国一直延续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多次浸染、套染、媒染工艺是从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普及起来的。
多次浸染法是根据织物染色的深浅要求,将织物反复多次地浸泡在同一种染液中着色。常见的为靛蓝的染色,每染一次色泽即加深些。用茜草及紫草染色时,也是一样,再染一次,色泽也变化一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