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宋元时期多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的初步发展后,明清时期独立于歌舞、说唱、戏曲的纯器乐合奏艺术开始形成乐种纷呈的局面。近现代流传各地的乐种如辽南“鼓吹乐”、河北“吹歌”(以上鼓吹乐类);陕西“鼓乐”、苏南“吹打”(以上吹打乐类);东南沿海“江南丝竹”、南粤“广东音乐”(以上丝竹乐类)等,就是这一时期几类代表性乐种的遗传。
鼓吹乐是用管乐主奏、锣鼓等打击乐器配合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原来主要在宫廷、官家的仪仗性活动中使用,并不为普通老百姓采用。明清以来,这类演奏形式开始流传民间并逐渐普及,以后便成为人们喜好的一类乐种。明刻本传奇剧目《蓝桥玉杵记》插图有一乐队演奏图(图40),其中六人分别使用唢呐、弯口长尖、号筒、拍板和鼓,正在婚礼场合演奏音乐,这就是一组“鼓吹乐”乐队。清代就流行于河北定县一带农村的“吹歌会”,据流传至今的“定县子位村吹歌会”的编制来看,这种鼓吹乐乐队使用了管子(主奏)、笛、笙等吹奏乐器和鼓、镲〔cha插上声〕、云锣、铛铛等打击乐器。
图40 鼓吹乐队图(明)
吹打乐是各种吹奏乐器、丝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合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早期吹打乐是兴于明代流行于江苏南部地区的《十番鼓》和《十番锣鼓》。“十”表示多数;“番”表示变换翻新,所谓“十番”就是“多次变换翻新”的意思。由于这种器乐形式演奏时“吹”、“拉”、“弹”、“打”各组乐器要不断地反复变换着演奏,而其中鼓和锣鼓又居重要地位,所以人们就称它们为《十番鼓》和《十番锣鼓》。这两种吹打乐都主要在民俗活动中演奏,曲目来源于唐宋歌舞曲、词曲和宋元南北曲曲牌遗留,音乐风格热烈而典雅。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公元1784年序)录秦淮河五月十三日“竹醉节”(传为龙王生日)风俗说:“游船数百,震荡波心,清曲南词,十番锣鼓,腾腾如沸,各奏尔能。”说明这一类乐种在江浙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很受群众的欢迎。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