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粗犷的先秦歌舞,妙趣横生的俳优滑稽表演,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百戏散乐,多姿多彩的唐代歌舞参军戏,为戏曲的最后形成准备了条件。积跬〔kui傀〕步成千里,纳细川为巨流,宋、金时期便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戏剧形态——宋杂剧和金院本。
宋杂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初期,朝廷采取“招徕流亡,奖励农耕”及减免赋税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后来,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许多农民破产,流入城市,又为各种消费性的工商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都市急遽繁荣起来,从北宋张择端著名的设色绢本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内,百肆杂陈,店铺林立,士、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妓女、篙师、纤夫、乞丐、清客、篾〔mie灭〕片……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应有尽有。市面热闹非常。
宋代的都市里,有了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瓦舍勾栏。瓦舍又叫“瓦肆”或“瓦子”,里面设有大小勾栏。勾栏,指用花纹图案互相勾连起来的栏杆,里面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看席),相当于后代的戏棚或剧场,各种民间技艺,如俗讲、说话(包括讲史、小说等)、诸宫调、鼓子词、唱赚、傀儡(包括杖头傀儡、牵丝傀儡、水傀儡、药傀儡、肉傀儡等)、皮影……都可以在里面演出。当时,汴梁四城遍布瓦舍勾栏,仅东角楼街就有大小勾栏50余座,如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等,其中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不论风雨寒暑,常年都有演出。瓦舍勾栏不仅招徕了大批稳定的观众,汇集了各种民间技艺,还吸引了一批没能进入官场的民间文人——“书会才人”(书会,文人行会组织)。在各种技艺的荟萃、交流、融合的基础上,经过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创造,宋杂剧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乐部的主体,故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妓乐”条云:“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