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我国运河工程首先兴起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之间。到秦、汉时期范围扩大了,南到五岭,西至关中,北及幽燕,都凿有运河。灵渠便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我国南方有一个人数很多的越族,他们活跃在江、浙、闽、赣、粤、桂等广阔的土地上,其中分布在粤、桂等地的越人叫南越。战国时期,南越与楚国已有一定关系,吴起在楚变法时,即将湘南、粤北、桂东北的苍梧并入楚国的领土。秦灭楚后,进一步向南发展,进军南越腹地。当时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粮秣运输困难,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负责穿凿运河,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谷地,谷地中有两条自然河道,一条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另一条为粤江水系中的始安水。如果在两水之间凿一条运河,就可沟通长江和粤江,便可解决秦军的粮运问题。不过,在此穿凿运河,在工程上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离很近,最近处只有1.5公里。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间横亘着高约20—30米、宽约300—500米的小山阜;而且整个谷地地势的坡度也较大。监御史禄等决定克服困难,兴建这条运河。经过几年的努力,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工程基本建成。这条运河的最早名称已经难以考查,后来人们相继称它为秦凿渠、零渠、灵渠、兴安运河等。
灵渠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组成。分水工程建在水量比较丰富的海洋河上,其具体位置在今兴安县东南二公里处的分水村。这里不是离始安水最近的地方,所以舍近取远,选址于此,是因为此地的河床较高,大抵与始安水相当的缘故。分水工程呈“┚”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对着海洋河的上游。平时,它拦截海洋河水,阻止河水流入原来的河道,将其一分为二,七分进北渠,三分入南渠。这座曲尺形的分水工程,后人称为人字堤,就是今天大、小天平的前身。大、小天平属滚水坝性质的工程,洪水时,水可从坝上漫出,流入故道,以减轻天平本身及南、北渠道的压力。后来,在大、小天平的顶端前面,又建铧嘴,以提高分水功能和保护天平。据考证,铧嘴是唐朝增建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