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初年,杜充决黄河阻金兵南下起,黄河下游南迁,循泗、淮水道入海。元、明两代的南北大运河,从徐州茶城到淮安一段,便利用河淮水道作为运道,人称“河运合槽”或“河淮运合槽”。它长约500里。黄、淮水量丰富,在一般情况下,运道无缺水之患。但黄河多沙,汛期又多洪灾,也严重威胁航运。人们认为黄河对于运河,既有大利,也有大害,有“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的说法。但自元、明以来,黄河下游由于南迁日久,河床泥沙淤积与日俱增,决口频仍,对于运河,发展到了害大于利的地步。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到清初,人们竭力设法变“河运合槽”为“河运分立”,在淮北地区,陆续穿凿了一批运河新道,甚至将会通河南段的部分运道,也予以放弃。
最早在淮北开的一条新河叫夏镇新河。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黄河在鲁西曹县、单县等地决口,冲毁了昭阳湖以西一段运河。南北漕运被阻,明朝遂决定穿凿新河。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以盛应期为总河都御史,征集近10万夫役穿凿。工程过半,由于盛氏督工太急,怨声四起,又值大旱成灾,为防止爆发变乱,中途停工,只好草率修复旧道,勉强通航。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黄河又在江苏丰县、沛县决口,昭阳湖以西一段运道堵塞更甚。第二年,遂再度兴工,穿凿新河,由工部尚书朱衡主持,嘉靖四十六年(公元1567年)完工。这段新河,北起南阳湖南面的南阳镇,经夏镇(今微山县治所)到留城(已陷入微山湖中),长140里,史称夏镇新河或南阳新河。旧河在昭阳湖西,原属会通河南段,易受黄河泛滥冲击。新河在湖东,有湖泊可容纳黄河来水,比较安全(图3)。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