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下游,地势平缓,向东注入东海,向东北注入长江,向东南注入杭州湾的水道,都因比降很小和潮水顶托,行洪缓慢。又因为圩田的经济效益很好,一些达官贵人又往往倚仗权势,强行在湖区和河道上修圩,使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水道行洪更为困难,结果是洪涝灾害急剧上升。近人缪启愉先生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唐宋元明清各代,太湖流域发生水灾的频率是:唐朝20年一次,北宋六七年一次,南宋四至九年一次,元朝三至五年一次,明朝三至七年一次,清朝四年一次。因此,元、明、清三代都把疏浚太湖流域下游的水道,作为这里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
图7 明代圩田
据史载,元朝90多年中,疏浚太湖下游的河道不下百次,平均约一年一次。在古代,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排洪的最重要孔道,对太湖水利深有研究的宋人郏侨说,吴淞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因此,元朝疏浚的主要对象便是这条水道。其中有两次的治理,效果较好。一次是在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由江浙行省平章彻里(蒙古族)主持。从事这一工程的有数万军工,他们清除了沉积在吴淞江口的大量由潮汐搬来的泥沙,从而恢复了吴淞江的排洪作用。另一次是元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由当时著名的水利行家、都水监丞任仁发主持,治水的规模也很大,用工(工作日)共165万,疏浚了吴淞江中堵塞比较严重的38里江道。
明朝,太湖流域的经济继续发展。它每年上交国家的夏秋两税,仅北部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便高达500万石左右,约为当时山东、湖广(湖北、湖南)两个纳税大省的总和,占全国两税总额2900万石的1/6强。太湖流域是明朝的经济命脉,而当时水旱灾害又十分严重,特别是水灾,所以明朝政府不得不用更大的力量,治理这里的水道。明朝历时276年,以浚河排水为主,在太湖流域施工1000多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