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地名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地名变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11年10月9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获得成功。起义的胜利,震动全国,短短的20天内,即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1911年12月初,17省的代表在南京开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政府的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并以这一年为民国元年。后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袁死后,由北洋军阀继续进行统治。

这一时期既称民国,当然在政区方面也相应地有所改变。所以和清代相比,二者颇多不同。

(1)首都北京废去了顺天府名称,依汉、唐古制改称京兆,其范围又略有改变。如南部划出文安、大城二县,东部划出宁河县,使京兆深处内地,并不滨海。北部划入长城外的今兴隆县的大片地方,改变了北部边界的凹凸形状。

(2)地方政区进行简化,废除府、州、厅等名称,实行省、县二级制。以江苏为例,过去省下划分为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八府,通州、海州、太仓三直隶州与海门直隶厅。现在都一律改县,县名采用原来州县或附郭县名。采用附郭县名时,其附郭县有两个或三个的,仅保留一个。例如松江府改称松江县时,废去其附郭的娄、华亭二县,所属川沙厅也改为属省的川沙县。又如苏州府有附郭县三个,即吴、长洲与元和,改县时采用吴县,废去苏州、元和与长洲等名称。又如徐州府附郭县为铜山,改县后即用铜山作为县名,海州直隶州无附郭县,则用古名,称为东海县。

(3)省县之间增设道。省县二级制固然减少了政区层次,但统治者又感到省大、人众、县多,难以治理,县数在100以上的即有四川、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等省,所以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在省、县之间加上道级,少者一省分为三四道,多者五六道,道的长官称尹。这样地方区划就改二级制为三级制了。以四川为例,全省分为五道,即西川道(道尹驻成都,下同)、东川道(巴县,即今重庆)、建昌道(雅安)、永宁道(泸县,今泸州市)、嘉陵道(阆中)。又如湖北省分为江汉(武昌)、襄阳(襄阳)、荆宜(宜昌)、施鹤(恩施)等四道。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