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中,仁是一个重要概念。千百年来,我们讲仁爱讲仁德讲仁政,但是究竟什么是仁?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所以,所谓的仁爱仁德仁政等等,都不过是忽悠。
什么是仁?仁不是爱也不是德,更不是舍己为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怎样受人欢迎的与人相处的办法。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学问不同、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仁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仁并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仁者就是适应社会者。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们有关仁的问题,多半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告诉他要改正什么,然后就能与人和善相处,就能适应这个社会,这就是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逐步为“仁”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仁”的作用逐步夸大。渐渐地,“仁”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进而神化以及神秘化,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这个时候,“仁”俨然在“礼”之上了,成为一种虚无的需要修炼的东西。
当“仁”虚化掉之后,就逐渐接近于“道”。最终,孔子发现“道”比“仁”更牛,于是孔子开始讲道,并逐渐用“道”取代了“仁”。这标志着孔子在晚年已经成为了道家。
只不过由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讲“仁”,仅仅在去世前一段时间讲“道”,因此后世淡化了孔子的道家归宿,也刻意忽略了孔子以“道”替代“仁”的事实,而进一步发扬孔子的“仁”,因此,“仁”成为孔子的标签。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