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其他影视界蓬勃的文化圈而言,香港出版的影人自传,比例上绝对可以稀少来形容。我想大抵因为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十居其九乃实用主义者为先,电影的重要性肯定大幅抛离书写,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书写于工作的序列安排上,一定排到后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若英及林青霞侃侃而谈,努力去建构匹配个人演艺形象的文字身份,前者从来就是才女型的演员,后者也早已息影,自可从容下笔,而且台湾的文艺气息一向较香港厚重,影人出书自可不一定以传记出发,从而突出作者的角色,而非仅因为身处影视圈种种传闻轶事的披露,沦为一种功能性的出版书写计划。此所以香港产出的不是刘若英的《我的不完美》,也不是林青霞的《窗外窗内》,而是吴君如的《吴君如减肥血泪史》。
一、内地的出版助力
是的,香港的出版社从来大善于精打细算,影人身份虽属名人,但一旦影人书写在商业上没有一定市场保证,结果也只会打入冷宫,无法出生天。今天不少针对圈中重镇级人物的研讨著作,一方面不少依赖香港国际电影节(刘德华、黄秋生、杜琪峰等)及香港电影资料馆(徐克)的专业出版策划才得以面世,而且影人仍主要是以受访者而非作者身份主动发声;另一方面则日益仗仰内地与日俱兴的蓬勃出版事业,所以如许鞍华的传记式追踪,也得以流布广传。
事实上,内地于今时今日的环境空间,的确是催生香港影人书写的大摇篮。《南方都市报》积极开拓香港电影人的写作空间,如彭浩翔及杨千等人都北移尝试写作,均燃起另一种气氛。由微博的零碎感触到文章的整理分享,大气候的转变令到香港影人明白到提笔行文,已经成为新年代存活(在益趋融合的电影文化下)的必备伎俩。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