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靠铁骑和弓箭起家的民族,战争对于擅长征伐的清人来说,原本不算什么。然而这一次的"外族人侵",却全然不同于以往——既不同于当年的蒙古人南下,满族人入关,更不同于匈奴、突厥、吐蕃、回纥的"进犯中原"。大清帝国面对的不是"蛮族",而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都比较先进的"洋人"。
这是一些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打过交道的"夷狄", 这也是一些当时一直没有弄清楚的战争。谁也没有想到,那些家伙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居然不是掠夺钱财和妇女(此类罪行多半顺手牵羊),更不是颠覆政权,而是通商贸易和传播文化(比如传教)。事实上,1840 年那场战争,在英国人那里就被称之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后面这个说法,是英国议会辩论中"反战派"用来讽刺政府战争议案的。这个议案最后以271 票对262 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请参看樊美平《 天朝的崩溃与意识的固守》 ),说明战争在英国其实并不怎么得人心,更不要说为了走私鸦片或者灭亡中国而发动战争了。说得白一点,英国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战争,竟不过只是要和我们做生意。
这一点,可以从当时两国政府签订的《 南京条约》 中得到证明。《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 、《白门条约》 ,是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战果",也是他们侵略中国的"罪证",因此最能看出其"犯罪动机"。《 南京条约》 的主要内容,除例行公事的"结束战争"外,有关五口通商、战争赔款、割让香港、订立关税、自由贸易几项,几乎全是经济要求。即便割让香港,也主要是为了通商贸易,不是觊觎政权(否则大清皇帝断然不会同意)。至于《 南京条约》 的后续条约,即1843 年的《 虎门条约》 ,当然不乏丧权辱国的政治条款和经济条款,比如放弃关税自主权,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等。但这些条款,是英方的敲诈勒索,还是清方的主动奉送,也还两说(请参看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应该说是兼而有之吧!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从中看出亡我中华之意。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