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一、奋起 第五章 “上层勾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统战专家李延禄

比之杨靖宇和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走的就是另一种抗战路子了。

后来的抗联4军军长李延禄,1885年出生,1.70米的个头,方脸盘,鼻子下一抹胡子弯到嘴角,不胖不瘦,不白不黑,性情温和、稳重。平时举止言谈总是不紧不慢的样子,却是心中有数,果断,有威严,颇受部下拥戴。见哪个士兵帽子戴歪了,他就说:俺说这个弟兄,你把帽子正道正道好不好?求求你了。那士兵脸就红了,别人也赶紧去摸头上的帽子。

他祖籍山东,祖父辈逃荒闯关东,先在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后迁延吉定居。十二岁到织布厂当学徒,因参加反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被开除,到延吉骑兵营当兵,升至营司务长。他同情朝鲜流亡者的革命活动,向他们提供情报,被部队处罚,又到盐务缉私连任连长,1931年7月加入共产党。1932年1月,延吉中心县委派他到王德林的救国军中工作,被任命为救国军总部参谋长。

“老三营”营长与救国军总司令,骑兵营司务长、缉私连长与救国军参谋长,这么看着职务安排应该说差不多。可许多职务、名望比李延禄高的各党派人士,投奔王德林后,那职务都比参谋长低得多。李延禄在回忆录中,说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我取得了他感恩式的尊重与信任”。从当年的资料,到今天的有关作品,笔者没看到比这再多的说明,最多的就是两个字“私交”。而无论如何,这对共产党,对东北抗战,都是绝对有利的好事。

寒冬腊月,救国军总部驻地延吉县小城子,被戴着上白下红黑字“救国军”袖标的官兵充塞了、膨大了。让这些军人瞪大了眼睛的,是络绎不绝的挺阔气的带篷的马车、马爬犁,偶尔还有辆比我的祖辈见到的汽车更稀罕的小轿车,在街里那条狭窄的人踩马踏的冰样的雪道上,像只黑甲虫似的颠动着。穿着黄呢质料、胸前有两排亮晶晶铜扣子的军大衣的东北军军官,军衔至少是个少校;西装革履的,戴着水獭帽,穿着貂绒大衣的,则是延吉和邻县的头面人物、乡绅代表。有的来投军打日本,有的想听听风声,有的是说客。对于这支较少党派色彩,在一年后的“1·26”指示信中也评价较好的队伍,一些人就想将其拉到麾下。像以盖文华为首的3个国民党爱国青年,据说给王德林带来的是“自卫军第1路军总指挥”的头衔。而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派来的代表,则是拿着实实惠惠的1万元钱作应急军饷,要将救国军收编为一个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