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951《谁是最可爱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体裁:通讯特写

作者:魏巍

原发刊物:《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951年4月11日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3500字左右的“通讯特写”性质的文章。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在接下来的书面讲话里,周恩来赞扬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从此,《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便家喻户晓,流传中外。它顺理成章地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无数中学生口诵心许的必读文章;1951年出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则先后印刷22次,发行达数十万册。

那么,一篇短短的通讯报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隆盛的赞誉呢?

从艺术形式来看,《谁是最可爱的人》其实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语言是平实的,属于中规中矩的新闻语体;既没有非常个性化的修辞技巧,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叙述方式。无论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收入同名散文集中的其他16篇文章,最常用到的表现手段无非是设问、排比、议论和抒情。尤其是设问,乃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用得最多也最成功的修辞手段,竟然用了12次;不仅用之于作者的叙述语言中,也用之于人物的话语中。这种充满抒情性的设问修辞,既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拉近他们与作品的距离,也有利于强化抒情的感染力和议论的说服力。从叙述方式来看,魏巍的特写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那就是,首先用设问或其他方式显示“观点”,然后用一个个由“故事”构成的事实来证明它,最后,再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彰显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