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张炎《词源》
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姜夔(约公元1155年—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做官,除卖字以外,大多依靠他人的周济过活。姜夔精音律,多才艺,怀抱用世之志而困踬场屋,不能展其才。他的一生是怀才不遇、飘泊四方的一生,但他啸傲湖山,自标清高,绝不同于庸俗的清客文人。陈郁赞其“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藏一话腴》)。存词80余首,内容有感慨时事,有抒写身世、山水记游、咏物、爱情等。词集中今存17首自注工尺旁谱的词,是流传下来的惟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音乐史上有重大价值。姜词风格清幽峭拔,用江西诗派瘦硬之笔作词,以清刚救周柳一派的软媚;又以委婉富有情致救苏辛派末流的粗豪,在词坛独树一帜,享誉很高,影响深远。有《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的词当以感时、抒怀、咏物、恋情等题材成就较高。有些词抒发了自己虽落魄江湖,但仍不忘国事的感情,有一定的爱国意义,但情调低沉伤感,隐约含蓄,如《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上阕于叙事写景之中自带一片抒怀深情,下阂之抒情又多从侧面、虚处入笔,很具骚雅派特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