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篇 万仞崛起——明代文学 是非致良知,心外无一物——王守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人人有作圣人的潜能。他可能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换句话说,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或者用王守仁的术语说,就是“致良知”。因此,“致良知”就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王守仁在晚年就只讲这三个字。

——冯友兰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惠能具有相似之处的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家王守仁。《传习录》上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今浙江省人,通常称他为阳明先生,是杰出的哲学家和有名的政治家。1525年,田州土司因不满由政府任命官员代替世袭制度,起兵造反。明王朝任命王守仁去广西平乱。在赴任的途中,王守仁上疏认为乱事的起因乃是两广官员“因循怠弛,军政日坏”,“非一朝一夕之故”,“当反思其咎”,“自责自励”;又认为“息兵罢饷,以休养疮痍之民”,建议宜抚不宜剿。当年年底,王守仁来到南宁,两广、江西、湖广四省数万大军也云集南宁。王守仁按照他宜抚不宜剿的既定方针,一面派代表同田州土司谈判,一面下令前方军队全部后撤以示诚意。1528年2月,田州土司头目卢苏、王受来到南宁投降,其部下17000人全部免罪遣散回家。这场动乱就这样平息下来,并未妄杀一人。这一事件表现出王守仁超凡的政治智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