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禄山在唐玄宗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史思明为安禄山手下的主要将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主要就是由他们两人挑起的。
唐朝本来实行的是府兵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平时耕田,战时出征。这种兵制的实行可以有效地防止将领拥兵自重,为乱国家。但到了后来,情况渐渐发生变化,由于均田制日益解体,府兵制已无法维持下去,遂为募兵制所代替。于是出现了节度使这一官职,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种下了唐朝中后期一百余年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节度使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临时职务。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唐初实行府兵制的初衷遗忘得一干二净,把边疆的节度使增为十个。此时的节度使不仅管理军事,还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日重。唐玄宗统治后期,朝廷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兵数为五十七万四千余名,边兵竟占四十九万,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几成崩溃之势,安禄山即趁此良机起兵叛唐。
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十年后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六万,这些兵未经训练,很快被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讨伐河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