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翻译有功,创作无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除了白话新诗,胡适用力最多的要算短篇小说。他曾经说:“我是极想提倡短篇小说的一人,可惜我不能创作,只能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惭愧,惭愧。”①其实,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在当年的文学革命中,不仅用不着“惭愧”,并且是一件极有益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工作。五四时期,为了反对旧文学,使新文学现代化,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那真是一个敞开大门,充分吸收异域营养的时代。新文学初出世,不论是思想倾向,或者形式、结构和表现方法,都广泛地接受过外国的影响。从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契诃夫到高尔基等,许多名家的名作,可以说哺育了我国新文学的最初一代作家。

胡适认为:

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②

他的从事翻译,便是这种运输异域营养的工作。起手于1912年9月。他最初翻译的是法国都德的爱国名篇《最后一课》,当时胡适译为《割地》,登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接着,又译了都德的《柏林之围》。③1916至1919年间,连续译了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几篇作品。到1919年9月,胡适将它们编为《短篇小说》第一集,10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④薄薄的本子,10个短篇,大多用白话译出,给中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鸳鸯蝴蝶派的才子佳人小说,还有那些学《聊斋》的札记小说,篇篇都是“某生,某处人,生有异禀,下笔千言,……一日,于某地遇一女郎,……好事多磨……遂为情死”,千篇一律的滥调文字。有志于改革的文学青年,对这些东西早已厌恶了。读到胡适翻译的这本《短篇小说》,自然觉得格外清新,大开眼界。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人们,无疑是及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榜样。因此,不胫而走,半年便再版了。其中《最后一课》等一些名篇,还被选入中学的国文课本,广为流传,数十年而不衰;甚至对某些文学青年一生的思想与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