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然而这又一个最另人着磨的人物。他是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在他身后也留了一个个未解之谜,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会出山吗?刘备称帝以后他为什么还承认孙权称帝,刘备死后他是否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种种猜测没衷一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诸葛亮,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焕发人性光辉的时代。诸葛亮就是一个典范,他二十六岁出山,辅佐刘备,在隆中决策时已经预见到刘备后来可以三分三下有其一,三足鼎立之时他对内依法治蜀,对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这就是诸葛亮传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同样也引起了后人很多的争论。三顾茅庐被认为是摆足架子不肯出山,代行君权被认为是效法曹操架空皇帝,那么诸葛亮留下了一个个未解之谜,易中天先生如何评价?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我们从这种关系中读出了两个字“孤独”。可能有观众朋友会怀疑诸葛亮孤独吗?孤独。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孤独、诸葛亮孤独,曹操孤独到连儿子都不理解他,是的,诸葛亮在后世倍受推崇,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那么他就越孤独。比方说孔子,孔子被推崇到大成至圣先师的这样一个地位,而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丧家狗”。这是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而且是孔子本人认可的。所以诸葛亮也一样,他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的谜团,这些谜团被他的光辉掩盖了,在这一集我就给大家讲关于诸葛亮讲的四个谜团。第一个出山之谜。诸葛亮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三顾茅庐,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说法登门自荐,我在《三顾茅庐》这一集已经讲过了,而且我得出一个结论,登门自荐和三顾茅庐是并存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立马遭到很多人的痛骂,说你怎么敢贬低诸葛亮,我的观点很鲜明,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第二也不是贬低,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看三顾的说法,三顾的说法有没有依据?有,在那里?《出师表》,所以肯定是事实,但绝不是诸葛亮端着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刘备三请四请才出来,也绝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顾以后才出山,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证据在哪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绝不会老死隆中,就是我在节目里问的,他在隆中待着干什么?他是肯定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出表师》会有另一种似乎是另一种的说法呢?似乎,我们看看《出表师》怎么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呢?一个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似乎原本就是打算如此的,是刘备把他请出来的,这就和每自比管仲乐毅是矛盾的,那么他自己矛盾吗?不是,你要理解古人,这是谦辞。下面两个字词也是谦辞:卑鄙和感激。卑鄙呢,不是我们现在道德意义上的卑鄙,卑是地位低下,鄙是居住偏远,翻译成现代汉语鄙就是小地方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卑是普通老百姓,这是谦辞。“由是感激”是什么呢?感是感奋,激是激励,不是现在的感谢的意思,我本来是一个小地方人,也没有什么地位,先帝不因此看不起我,来跟我讨论天下大事,所以我受到感奋和激励,我才出出山的,这是谦辞啊。是对先帝的追念啊,是归功于先帝啊,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国士,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我们有一首歌叫《毕业歌》,大家都很熟悉嘛,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都有这个志向要做国家的栋梁,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难道诸葛亮连这点志向都没有?否定他这个志向才是贬低诸葛亮呢!而且如果诸葛亮真是打算死守隆中不出来的,不肯出山的人,刘备不会看得起他,我在《春梅煮酒》一集讲过一个事实,就是有一个叫做诈汜的人去找陈登,陈登见了他以后自己睡大床,让他睡小床,这个耿耿于怀跟刘备说,刘备说你是什么人?你是个士人,你是个国士,国士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在天下大乱就等着你们出来,报效国家,拯救人民,你们都不肯出山,耐天下苍生何,你在干什么?你在求田问舍,不要说陈登瞧不起你,就是我刘备也瞧不起你,陈登还客气让你睡小床,你到我家里,我让你睡地下。所以一个在这样国难当头不肯挺身而出的人,刘备是看不起的,而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去读《三国志》,刘备败走当阳和鲁肃一起来到夏口,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追过来了,怎么办?诸葛亮说的什么话?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挺身而出嘛,所以他就是一个挺身而出的人,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因此当曹操准备要打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发现荆州危险,他是会出去找刘备的,他会主动去找刘备的,只不过由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这一次没有达成什么协议,也可能是诸葛亮去见了刘备以后,刘备还要考虑一下或者还要考察一下,诸葛亮又回到隆中去了,然后刘备再到隆中去见诸葛亮,所谓三顾也不一定就是只有三次,也可能是多次,也更不意味着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可能次次都见到了,谈了很多的话,越谈越拢,最后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所以这样一个解释不但不是贬低诸葛亮,相反是高度的肯定,因为我们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诸葛亮的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肯定的精神。那一种做清高状,扬言要做隐士,不肯为国家效力的,那种所谓表现是酸腐文人的表现,不可取,这是第一个谜,出山之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