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演剧记
在中学时代,每逢元旦,校中总要举行一次大规模同乐会的。十六年的元旦我在病中度过,次年二月,插入市立女中初中一年级下学期,不久恰逢"济南惨案"发生,那时我还只得十四岁,满腔热血,立刻将身许国,努力从事于化装宣传,天天饰着蔡公时,鼻子上不知涂过几次红墨水,下台后常被观众指着说:"写哪,刚才扮一个犯罪的小孩子,后来被官兵捉住割鼻子的人来了。"——果然如此,可是从此我就被认为一个有经验的演员,每年元旦演剧时总有我的份儿。
在女中,将到演剧时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筹备委员的人选:因为这个同乐会虽说是整个学生会发起的,而实际上等于级际竞赛,各级参加表演之热心程度,完全视其本级同学在筹委会中所占席数而定,故某级会演剧的人多,学生会执行委员会就得在这级内多挑几个筹备委员出来,使她们可因此而踊跃参加,至于对待不大会演剧的几班,尽管可以不要她们筹备,让她们去撅着嘴巴生气好了;不过执行委员也不是个个为公家着想的,她们不管自己一班的表演技能如何,只想多选几个本级同学出来当当筹委,因此问题使复杂了,从十一月半起,尽管一次召集临时会议讨论这事,结果总要争到十二月半光景,由教员出来指定,才得解决,虽然背后还尽多咕哝着的人。过了元旦,各级际还得有许多冷嘲热讽的活儿,因之哭泣饿饭的也有,同乐会就成为同气会了。
我进中学后的第一个元旦,各级所演的各剧多选富有反抗性者,如郭沫若之《卓文君》,王独清之《杨贵妃之死》等。因为那时离"五三"不远,救国的工作虽已松弛了,革命的声浪总断续地在响:于是我也主演了一剧《娜拉》,还因了这个当时淘过些气,因为女中选演员,绝不以其个性为标准,仅视其在本级的势力而定去取;要想当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主角,就非全级最多数派的领袖不可,不论她能不能胜任;如果你在本级中得罪过某领袖,她的噗晖难得选你饰老太婆或叫花子,而且借学校方面不到扣分的力量,逼得你忍着泪也得登台。至于出演后的批评,也就是各派各级间互相攻汗的文章,客观两字是谈不到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