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作品赏析
作者:胡小跃
《醉舟》和《元音》是兰波最著名的两首诗。《醉舟》写于1871年夏,此时的兰波正在酝酿他的“通灵”说。兰波所谓的通灵,指的是一种超人的本领,既能看到、听到、感到凡人看不到、听不到、感不到的东西。他认为杰出的诗人都应该是通灵者,只有通灵的诗人才能达到“未知”的境界,写出真正的诗篇。而要通灵,就必须打乱自己的感觉系统,“长期、巨大、有步骤地使全部感官错位”。为此,要用烈酒和大麻来麻痹感官,在幻觉和梦呓造成的错乱中接近冥冥的真实。
《醉舟》就是通灵说在诗中的具体应用和示范。诗人喝得酪酊大醉,乘一叶似乎也醉了的小舟,顺着河道流进了大海。醉人醉舟摆脱了纤夫,舵与锚再也不能控制他们。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畅游在浩瀚的大海里。诗中的“纤夫”、“舵”和“锚”其实是指束缚人们头脑的种种外界因素,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思维定势、法则乃至感官的局限。摆脱了这些绳索,心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尽情地去感受、体会和发现,这种发现是麻木不仁的非通灵者所难以想象的。明白了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么多神奇的景象。这些层出不穷的怪异景象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和梳理的,它们是一个感官迷醉、心灵开启的诗人所感受到的种种幻象,诗人试图用这些幻象来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以达到内心的平和。
《醉舟》是兰波诗艺转折时期的作品,自然还带有旧的痕迹。这首诗在形式上还有相当的传统成分。全诗共100行,每行12音节,采用严格的亚历山大体。诗的结构层次相对来说也比较清楚。先写醉人醉舟如何摆脱束缚漂入大海,然后写诗人在海上的所见所闻,最后表露诗人的种种心情。兰波在写《醉舟》时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但他对大海的想象和描写令人折服。在节奏方面,《醉舟》也有其特点,它随着海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千回百转,颠簸不定,具有一种运动感和旋律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