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法国文学大奖雷诺多奖破例颁给了一位已经去世的作家——伊莱娜 · 内米洛夫斯基,一夜之间这个名字被许多读者所熟悉。其实这位用法语写作的俄裔女作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大名鼎鼎,只是,她在生命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死在了纳粹的枪口之下,遇害时才三十七岁。
伊莱娜1903年生于乌克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圣彼得堡的银行家,家中生活富裕,有仆人,有奶妈,住在一般犹太人进不去的高档住宅区。十月革命期间,由于她父亲是富人,且与沙皇政府关系密切,革命者悬赏他的头颅,全家人被迫逃到莫斯科。在那段时间里,他们不敢外出,十多岁的伊莱娜躲在阁楼里贪婪地阅读着柏拉图、莫泊桑和王尔德的作品,而外面就是隆隆的炮声。不久,他们又化装成农民,从俄国逃到了芬兰,在那里躲藏了一年,随后又逃到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待了三个月。1919年7月,他们藏在货船里,冒着生命危险,在暴风雨中航行了十天,终于到了法国。父亲在巴黎继续开银行,伊莱娜也进入了索邦大学继续上学。大学毕业后,她一度迷上了跳舞,在舞会上结识了米歇尔 · 爱泼斯坦。米歇尔也是被流放的犹太银行家的儿子,两人有着共同的身世,互相颇有好感,不久便结了婚,过了十多年幸福安稳的日子。
伊莱娜十四五岁就开始写作,十八岁在巴黎上大学时已经在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并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误会》。1929年,她把她写了四年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卫 · 格尔德》寄给了出版商贝尔纳 · 格拉塞。格拉塞读完她的小说马上决定采用,但当他想联系作者时,作者却失踪了,音讯杳无。格拉塞只得通过报纸刊登寻人启事,让作者赶快与他联络。约好见面的那天,格拉塞以为那位“新巴尔扎克”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作者,谁知出现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身材苗条的年轻姑娘。但格拉塞是法国出版界著名的“伯乐”,不会看错人的,他从伊莱娜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位未来的大作家。《大卫 · 格尔德》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姑娘,能如此熟练地掌握法语,格拉塞深感惊讶。果然,小说出版后,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读者,评论界也是一片叫好,并马上就有片商来洽谈电影拍摄事宜。第二年,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拍摄完成,上映后跟小说一样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久,她又推出了《舞会》,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是她在创作《大卫 · 格尔德》的间隙中一气呵成的,出版后也很受欢迎,第二年就被拍成了电影。此后,她又陆续推出了许多小说,如写流放和思乡之情的《秋天的苍蝇》,写黑海某港口犹太人聚集区一个小诗人的《神童》,写革命者暗杀旧政府某部长的《库里洛夫事件》等,均获得了成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