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股“唱自己的歌”的热潮,迄今已受到广泛的注意与重视。虽然许多人仍在怀疑,甚至基金会本身亦时常检讨,对于鼓励这件年轻人创作歌曲的热狂是否得当?而以这般非正式音乐科班出身的人来写音乐,是否会使音乐的水准降低?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释然!然而,“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歌,以及年轻人创作的欲望”这个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
――洪建全基金会的董事长 洪简静惠
《我们的歌》第一集封面(上)及封底(下)
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有人称杨弦为民歌之父,我却认为一向鼓励民歌运动的陶晓清,可以称为民歌之母。”陶晓清18岁就步入广播界担任主持人,见证了台湾的民歌运动甚至国语流行音乐的整个历史。
陶晓清亦是“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受邀观众之一。据她回忆,“就这样,我认识了杨弦、余光中与《滚石》杂志当时的几位重要人物。杨弦的专辑出版后,我也在同一个单位─―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之下,策划出版了三张专辑――《我们的歌》第一、二、三集,找来当时创作力旺盛的一些朋友,共同‘玩’出了这些作品。但是我的唱片生涯就只有短短的这些日子,因为我发现在我的主业电台节目主持之外,制作音乐会的乐趣比制作唱片更多。”
然而,以学院派为首的传统民歌论者却对此“民歌”表示质疑。1975年12月,第一个表示异议的声音在《中央日报》副刊出现,随即引发一场正名论战。攻方多半引经据典以学院音乐学者的定义来指责“中国现代民歌”一词的不准确,他们认为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只是些西洋的东西”,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音乐的创作绝对不是找首诗词来随便哼哼”,面对这些批评,余光中回应了一篇《民歌的常与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