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 4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4

二战之后由前殖民地蜕变而成的数十个新国家,再加上一向也是依赖旧帝国主义工业世界生存的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国家,很快发现自己被聚集在统称“第三世界”的名号之下,此事原不足奇——有人认为这个称号是于1952年诞生(Harris,1987,p.18)——与第三世界对比者,则有发达工业国家组成的“策一世界”,由共产国家为成员的“第二世界”。虽说这种将埃及与加蓬(Gabon)、印度与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New Guinea),一古脑儿归作同类社会的方式极为可笑,可是在情理上也非完全不通。因为这些国家都一穷二白(与“发达”世界相比);且无独立生存能力,经济上屈于依赖地位。它们的政府也都一心一意想要“发展”,同时却也都不信任外头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即经济学家所主张的“相对利益”结构),或在国内任由私有企业自行发展的政策,能够帮助它们达到发展的目标。且看二战前那场经济大萧条及大战本身的历史教训,就值得它们警惕,作为其后事之师。加上冷战的无情铁腕紧扼全球,只要还有任何自由可以掌握本身行动步调的国家,自然都小心翼翼,避免加入两大联盟的任何一方。总而言之,也就是极力避开人人闻之色变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然而,不向一边倒去,并不意味着“不结盟”国家便对冷战双方持有完全相同的反对立场。“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1955年在印尼万隆(Bandung)首次国际大会之后,即开始采用此名——往往属于前殖民时代的激进革命分子,如印度的尼赫鲁、印尼的苏加诺、埃及的纳赛尔,以及脱离共产党阵营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等。这几位人士,正如其他众多由前殖民地兴起的新政权中人一般,都将自己定位为具有自我特色的社会主义者(即非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包括柬埔寨的皇家佛教社会主义(Royal Buddhist socialism)在内。因此它们都对苏联具有某些同情认可,至少愿意接受苏方提供的经济与军事援助。这原不足为奇,因为冷战开始,在东西两个世界相分隔的一刻,美国便急忙放弃过去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开始在第三世界寻求其中最为保守政权的支持,动作极为明显。美方追求的对象,包括(1958年革命前的)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以及伊朗国王治下的伊朗——此四国组成“中央条约组织”(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CENTO)——加上“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 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SEATO)中的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三国。两项组织成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骨干以防堵苏联势力的军事体系(不过前二组织却未曾发挥重要作用)。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原以非洲亚洲为主的不结盟圈,至此形成三洲共同势力,其拉丁美洲的成员,自然来自西半球国家中对北半球老大哥最不痛快的几国。不过万隆系列的非共产党国家,如实际加入西方联盟阵营的第三世界亲美国家一般,并没有任何实质亲苏的行动。它们并不想蹚入超级大国在全球对峙的浑水,因为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及古巴导弹危机等例所示,若有冲突发生,它们将永远是战火上倒霉的第一线。两大阵营之间的疆界(即在欧洲的界线)越稳定,一旦枪起炮落,弹头就越有可能落在亚洲某处的山头,或非洲某地的丛林里。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