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第四节 对民族灾难的反思:《哎,大森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79年8 月12日那天,诗人公刘来到了沈阳市郊外的一个名叫“大洼”的地方。这是一片荒芜的坡沟地,没膝高的草丛中,杂生着一株株槐秧,这里是通常枪决犯人的地方,却也有冤魂在此飘荡。1975年4 月4 日,女烈士张志新就在这里就义。张志新生前是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干部,文革期间因不满林彪和江青集团的极左路线,对他们迫害广大革命老干部、捣毁各级党政机关的做法发表了尖锐的批评和质疑,而被批斗、关押,弄得夫离子散,1970年被盘无期徒刑,但张志新利用一切机会继续申辩抗议,最后在江青集团的授意下被强行枪决,临刑前还被割断了喉管,为了防止她在刑场上当众抗议声辩,高呼口号。四年过后(1979年3 月31日),这一冤狱获得了平反。诗人公刘几个月后特地前来凭吊,在这片荒坡沟里盘桓良久,感慨不已,诗潮泉涌。这一天他写下的两首诗,即《刑场》和《哎,大森林》8 ,后来都成了公刘复出后的诗歌代表作。炽热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坦诚的襟怀和沉郁的色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复出后的风格特色。《刑场》9 一诗就是以诗人前往大洼凭吊的经过为线索,抒发激愤和悼念之情:

……

旷野静悄悄,静悄悄,

四周的杨树也禁绝了喧哗。

难道万物都一起哑啦?

哦,可--怕!

原来杨树被割断了喉管,

只能直挺挺地站着,像她;

那么,你们就这样站着吧,

直等到有了满意的回答!

中国!你果真是无声的吗?

哦,可--怕!

如果在《刑场》一诗中“杨树”的意象明显地象征了死难的烈士,那么在《哎,大森林》里,虽然诗歌的副题“--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仍明白的标示着张志新事件的背景,但作者的诗思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一具体历史事件,而上升到对民族命运的历史反思。公刘在这首短短的诗歌里,通过对“大森林”意象的复杂内涵的揭示,在矛盾复杂的情感意向中表达了对那种抹杀记忆,淡忘历史教训的喧嚣的愤恨,以痛切的口吻对现实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如果大森林不能吸引啄木鸟来清除病甫,它就必然要遭到自然法则的严惩。全诗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与现实批判精神。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