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代》杂志发表了虎头的长篇随笔《永远的白玫瑰》。这篇笔调沉郁,庄重,高扬信仰价值,歌颂平民勇气的文章的影响是极内心化的,她像清泉般慢慢地浸濡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灵魂开裂的缝隙中。他们把这篇讲述他国而遥远的故事郑重地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当年还有几十家报刊选载,还入选了北京大学的《大学新语文》教材,入选散文排行榜。读者称其读虎头——这个名字有些霸道,凶蛮的文章,是“仰望高贵的享受,走进圣贤的感动”。 本书为连载在《当代》杂志上的文化随笔结集。几乎每一篇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网上。“小样儿”式的记叙,是一种视觉,一种语调,一种境界。作家以常人心态,轻松的笔调记录德国精英们在光辉照耀前的挣扎,修炼。耳熟不能详的遥远精英,在当下的语境里,有了鲜活的气息。随笔集以《永远的白玫瑰》这篇歌颂激情,勇气,尊严的文章作为序言,确立了本书精神追求的高度:热情,执着,信仰,不畏强暴……《永远的白玫瑰》讲述一对德国大学生兄妹反抗纳粹暴政,为自由与尊严,勇敢赴死的过程,文章极感性化,细节化,细节到每颗字都在为年轻的生命战栗,舒和兄妹的从容,尊严因死亡的恐惧残忍而尽显其光芒。作者说,舒和兄妹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真诚的信仰。
信仰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幸福。在缺乏信仰,幸福感要用衣食住行油盐酱醋的满足指标来实现的年代,幸福与信仰是无干的。在追求物欲的时代谈信仰又是奢侈的。但虎头执着地写下去,《谁是马丁.路德》?他以执着的信仰历炼成欧洲中世纪的掘墓人;歌德是德国贵为世界强国的精神领袖,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几十年都如雷贯耳,可虎头说,其实,这世上本没有什么歌德,是她们(歌德的女人们)用宽厚火热的胸脯把那个名叫沃尔夫冈的日耳曼少年铸成了人类文化历史的丰碑;我们还知道了“误读的爱因斯坦”;感受到海涅的故事充满古希腊悲剧回肠荡气的凄厉美;还有席勒,康德,巴赫,海涅,尼采……都是我们熟知的,因为虎头的写作我们有了更真实的感觉,更惊喜的收获,这些人类的闪耀的群星,不再遥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