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今天研讨班的讨论,有点想法,给大家讲一讲。首先是李亦园先生提出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学中国化是从吴文藻先生开始的,他提出的这个主张,意思其实并不奥妙。那时,燕京大学在社会学课堂上讲的不是中国的东西,而且是用英文讲课。所以要中国化,首先就是语言中国化——用中国话讲课。吴文藻先生就不用英文讲课,而是用中文讲外国的社会思想史。从孔德开始到斯宾塞,一路讲下来。可是用中文讲课发生了很大困难,要当堂一下子把英文翻译成中文不容易,因为许多外国的概念在中文里是没有的,怎么才能把它翻译出来讲清楚。所以课堂上讲的是bilingual,是多语言式的。像我讲到文化接触时就有“洋泾浜”的现象,比如上海人第一不说第一,说“那摩温”;广州人打的付钱叫“fee”,这是把英语变成了中国话。社会学中国化首先是要把一个外国的概念用中国语言讲出来,让没有在外国生活过的中国学生,能够懂得是什么意思。
刚才Charles先生用中文讲课,很不容易,因为有很多术语用中文不好表达,他要想尽办法,把想表达的东西讲清楚。他是跨了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就是这样,我们听的人还不一定能完全懂得。王斯福讲的ethnicity(种族)、nationality(国籍)都是英国的ideas(观念),不是中国的东西,中国没有这一套。所以要讲,用英文讲容易懂一些。举个例子:“民族”一词应该怎么翻译?我把“民族学院”翻译成Institute of Nationality,这是不通的。因为nationality是国籍的意思,这样就成“国籍学院”了。那么,民族学院到底应该怎么翻译呢?我想不出来。但是我们就这样用了,这就是文化交流上的困难。跨文化之间进行communication,要互相懂得,不容易。因为每一种语言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历史,而各个民族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因此,社会学中国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我们要把什么是社会,社会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把社会翻译成society这些问题讲清楚,就很不容易。有人问我“社会”一词的来历,对于这个问题,考据很多,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依我看,这个词大概是日本人想出来的。在中国最早是严复从日文翻译过来,他把这个词翻译成“群学”。群字英文是group,group不完全是society。群和社会还不同,群里面互相发生一定的关系,又有分工合作,才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当然,要把社会这个问题讲清楚,话就长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