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25 在北京家中接受电话采访
问:先谈谈您所经历的创作道路好吗?
答:我成为专业作家是在一九八八年,在那之前我和我丈夫做裁缝。从写作的过程看,过去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征。早期的《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特点是人间烟火的味道重一点;第二阶段,包括《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苍老的浮云》以及我唯一的一部长篇《突围表演》,是从外向里的挖掘,像旋风一样层层深入地旋进去;第三阶段,从《痕》开始,专门集中在一种深层的东西上,是以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为题材。以后又写了《思想汇报》。写论文时,有学生说我是“自己吃自己”。现在应该是第四阶段,跟以前又有一点不同。
问:近年来您转移到文学大师的解读。从小说创作到对文学大师的解读,是有意识的转变呢还是顺其自然?
答:应该是顺其自然。这种解读同时也是对于自己思路的整理。搞了十六年的创作,思想应该整理一下,我写的是别人,实际上也是自己的创作观念,解读大师也是自己的创作观念,解读大师也是在探讨自己、探讨灵魂,这种探讨只能建立在写作的过程中。但我在写评论的同时也写了很多小说。
问:从什么时候开始解读的?
答:这项工作从一九九七年开始,那时是解读卡夫卡,从近代开始越写越远。只要是影响过我的作家,都来写一下。
问:与写小说相比,这种解读是否更为不易?
答:当然了。自己的写作是凭灵感,原则的东西或“无意识”多一些,没有事先的构思;解读大师除了创造还要理解别人,力求跟你的对象达到最深层次的沟通。我一般是反复地看,至少看一年,然后开始写。比如我看了日本作家松浦理英子的《大拇指》,就觉得能与作者达到深层次的沟通。如果只是一般的理解,写出的评论也只是表面的;只有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心有灵犀了,才能有灵魂上的沟通。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