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吕潇然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丫就是个拍电影的,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否认自己的电影就是为了取悦观众!
每卖出一部电影就是在为电影市场化做贡献!
我们的电影市场化进程其实很短,从《英雄》开始算,那还是2002年底的事,满打满算也就是16年前的事。
在此之前,我们当然也有电影,但那时候的电影是一种工具,拍电影是一种特权。
市场化时间短,相对于122年的电影史,中国电影的物理时间也有了112年。但生理年龄成熟,而心理年龄低幼,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这种尴尬需要更加快速的学习和更加开放的市场去锤炼。
但不幸的是,中国电影又赶上了一个电影的复杂期。
这个复杂从艺术上来说,我们的电影艺术被最大程度地困厄在一个不影响商业的大前提里。
脱胎于苏联的艺术和工具唯二论,把技术推搡到了墙角,从业者对技术、商业是脱敏的,甚至是轻视的。
第二就是好莱坞大举进攻,好莱坞电影剧组动辄几百人,各种新机器、新特效,直接把观众带走了,顺便培养了好莱坞叙事审美!
你不按这个叙事做,就叫不会叫故事!
再后来,烂片袭来、流量抢钱…
这都是一个必经过程,市场拥有是最敏感的体质,当发现投机无法实现目的的时候,它就可能回到事物本源上来,用电影质量和类型化去取悦观众…
11月上映的《狗十三》、《无名之辈》包括《东欧囧不囧》,三部电影,最后那部豆瓣评分最低,6.8分,但是,票房最高,拿下19亿票房…
比去年的《印囧》高了四亿…
但这事没多少关注度——大家对《囧》系列大卖已成习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