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同学与家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近几年,也许是未来茫茫如风,人想回头抓住一些较为明确的东西,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真的抵达退休没事的年纪了,一种衰老的征象。总之,我念过的高中和大学疯着开同学会,规模宏大,打来家里的电话数超过一百通,复式动员时间非常夸张的长达一整年,他们要聚会的不是我们那一个班那一个系,而是奉学校之名那一学年的所有人,很像《迷宫中的将军》书中那一段——你错觉这又是一次革命,但其实只是一场斗鸡而已。

我自己,对革命一向兴致不大,大学那几年花在学校的时间也不多,没认得太多人,学校的名字也许响亮如昔日,但对我个人殊少意义(我忽然想起当时在学校里高悬的励志标语:“今日我以××为荣,明日××以我为荣。”显然这两件事都从未发生,也不会发生)。如果有好奇,我会考虑去一趟的是更早宜兰市力行小学六年孝班的同学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最简明的几何道理,角度关系,愈接近生命原点的同学,其发散面愈大,我大致知道我的高中大学同学如今的样态,但我难以想像我的小学同学(容貌?工作?人在哪里?困扰什么?),包括我们那位才刚专科毕业、年轻大男孩之心未泯、一部分拿我们当平辈对待的级任导师,都七十岁了吧。

岁月忽其不淹兮,仔细想,还不止是机械性的几何角度问题对吧——高中和大学是考进去的,通过社会性的遴选把人聚集在一起,如此社会分类的渗入,意味着某种特殊的期待,也就挟带着某种特殊的限定;而彼时的小学则接近某种自然状态,惟一的依据是我们都住在沿宜兰河这一小截土地上(“北桥里,长堤青,桃李满园生,力行力行,前途永光明。”其中满园桃李这句完全是隐喻不是真的,学校里只有两小排槟榔树和一堆可以吸食蜜汁充当零食的扶桑花而已),而当时这些人之所以居住在这里,最原初的社会理由早已湮没(逃难?逃荒?杀人越货?心怀远志?……),毋宁已成为命运鬼使神差的结果而不是人的选择,也不像城市化之后的不同住宅区有着不同的社经地位暗示,才智愚庸高矮肥瘦齐聚一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