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并没有在政事堂待太久,此番驾临,本就是兴之所来,抚慰宰臣,表达一番皇帝对卿臣的关怀。至于政事堂宰臣们这段时间商讨的那些事情,刘旸心中多少是有数的。
即便不提存在多少刘旸用顺了手的心腹僚臣,就是终日在政事堂间议事论道的公卿宰臣们,中枢诸部司长官,以及稍微有些资历的贵族们,又何尝不是殷勤地往垂拱殿跑,积极地与新皇沟通汇报。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帝国即将迎来一场大变动,甚至是一场几十年不曾有过的变局。过去的二三十年,别看世祖皇帝以各式各样名义,对内掀起了数次清洗式的政治运动,不管杀了多少人,引发过多少变乱,大汉帝国的朝廷格局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由世祖皇帝决定的,大汉的体制、国情以及所有的发展变化,在宏观上都是围绕着世祖皇帝个人意志而展开的。
而原本根深蒂固的一些东西,随着新皇的登基,也终将开始动摇,既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也实在因为,老皇帝过去搞的一些事情并不是那么符合众心人情。
并且,如欲变,那首先变的便是职务,虽从表面开始,但这也是最简单、最基础也最让人习惯、为人接受的变动。
对于大臣们来说,人事变动牵扯出权力划分,带来利益变动,谁也不想在这场三十年难得的大变中落后于人,即便不能更进一步,也该保住现有的利益,虽然这根本不可能。
而作为皇帝的刘旸,同样在考虑这方面的事情,臣僚们争权夺利他可以稳坐钓鱼台,居中观察,调和仲裁,但其中的分寸把握,却也需要他仔细思量。
回垂拱殿的路上,刘旸则满脑子都是政事堂如今的人事情况、权力格局。可以说,在赵普辞世后的这半年多时间里,政事堂一直处于一种分散平衡的状态,毕竟再没一个能如赵普那般压服群臣的人,从君到臣子也不允许再出现这么一个人物,便是赵普有那等权威也是时运使然,天子肯放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