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是一句老话,意思是说,事情做得太过分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以吃饭为例,没有东西吃,不舒服,而吃得太多,也不舒服。看电影同样是这个道理,没有电影看,不舒服,电影看得太多,也不舒服,尤其是从没有电影看突然变成连看多部电影,就更不舒服。
之所以有这种感慨,是我偶然想起二十多年前在京城看所谓“内部电影”的旧事。
电影还有“内部”,凡是解放后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想来都不会奇怪。那几十年间有太多的“内部”,有所谓“内部图书”、“内部文件”、“内部供应”,等等,不一而足,总归都是仅供特殊人物享用,一般人根本看不到也吃不到的东西。由此推而广之,所谓“内部电影”就是只供个别特殊人物享受的精神生活用品。
到了“文化大革命”,“外部”电影几成绝响,差不多所有的电影都属“内部”,在那十年间,看过的外国电影屈指可数。记得二十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我在云南农场的时候,有幸看了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激动了一晚上,连呼过瘾,认为这绝对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电影艺术。后来还看过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其中有个躲在别人家里还大呼小叫、挑三拣四的革命者,为了这个几乎不近情理的角色,我们大家不知反复辩论了多少回,到底也没有搞清楚导演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到了一九七六年,“四人帮”一举粉碎了以后,在京城出现过一类不在电影院里卖票放映,而是私人通过各种渠道搞到拷贝和联系场地,只在一定范围内放映的电影,称做“内部电影”,其实只是由于拷贝或者尚未公开,或绝大多数都是几十年来的老电影,而当时政治局面混乱,何者为敌、何者为友也十分含混不清,只好统称“内部”。电影放映时往往持票的观众好几百甚至上千人,有的是同一单位里的“同志”,有的只是毫不相干的乌合之众,所以也就根本谈不到什么“内部”的局限。像我这等做过许多年“知识青年”的人,居然也就鱼目混珠,忝陪末座,看过不少当时的“内部电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