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年前随江北难民跨海来到这里以来,沈佳玉一家起先和这里的难民一样,很是过了几年艰苦的日子。
时间虽已到了初秋,但对于靠近赤道的苏门答腊来说,还是盛夏,开始第一年,各家都住在帐篷里,还好不比北方需要御寒,即使这样一半人力要用来伐木建房、修建水利,另一半人主要的工作又变成了开垦土地。
种下第一季水稻等作物,在夏日来临的此时,整个山谷中聚居区的轮廓逐渐成型,小麦地沿河而走。
在河谷的这边那边延伸数万亩,一座新建的吊桥连接河岸两边,更远处,各种牲畜的饲养区也逐渐划出轮廓,山头上几座瞭望塔都已建好,但以山谷内万余人的生活需求来说,是多么庞大的一项工程。
就是像自己这样的五六岁的孩子,也在母亲的组织下,进入深林采集水果,好在这里不像家乡,就是不种地就会饿死,森林中采不尽的热带果实就能填饱肚皮,光靠女人和孩子就能让一个家庭不会缺了饮食,沈佳玉终于知道这里的土著为什么这么懒惰了。
随着大夏这些勤劳的人们不懈的努力,这片富的流油土地,半年的时间过去,沈佳玉一家终于分到了自己的房子,取名巨港的这片聚集区,而他们更愿意叫他南京,这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几乎每一天,都在经历着变大,尤其是在水坝成型后水田不在受旱涝的影响,定居点变化的速度,更是剧烈。
这期间,根据甘棠写下的条例和规划,甘胜等管理层费了极大的心力,他们不仅全盘操控着整个南京的建设,对于培养人才方面,每日里也有着不少的讲课。
这类讲课大抵分为三类:其一,是给匠人们讲述万物之理、格物之理,其二,是给谷中的管理人员教授人手安排的知识,关于效率的概念,其三,才是给一帮弟子、孩子乃至于军中一些相对思维敏捷的军官们讲述本身的一些理念,对于时政的分析,大局的推测,以及人之该有的样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