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据战后解密,在1914年到1917年的大战期间,俄国工厂共制造了5800万发炮弹,然而,其前线炮弹的年需要量达到了5000万发。因为工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俄国本来工业基础就差,更主要的是成年人都上战场了,工业生产与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俄国政|府不得不把炮弹的生产订货交给国外。在大战期间在国外订货生产的口径为3英寸的炮弹共有5600万发,实际运送到俄国的大约有1300万发,即四分之一不到。因而,俄国军队在整个大战期间都感到军需物资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俄军的师部主官不得不将火炮的日均发射数控制在5至10发,而沙俄士兵们的日记更是抱怨“德国发二十发炮弹,我们只能回击一发”这样的情况。
到后来,缺乏必要武器,只能用无数士兵的血肉去抵挡德国军队的攻击。
英法美等盟友不是没帮忙,可是缺乏合适的港口,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此外,或许他们还存着一个小心思,那就是让德俄两个强国在东线死磕,以在战后争夺话语权。而俄国刚从农奴制转变成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军工实力并不强,在举国动员参战之后,它的工业虚弱的弊端便立刻显现了,它甚至向东方实力更弱的日本买炮弹。
还有步枪也是一样:俄军步枪缺口在每年300万支左右,甚至不惜重金向日本买38式步枪;前线每年需30亿发子弹,年生产能力却只有5亿发。
奉系军队,包括北洋军队,几乎全部的炮兵都使用75MM炮弹,正好是3英寸口径大炮所需。如果,如果,张汉卿把假设向涅辛斯基提出:“如果贵方用这笔贷款向我方提供生产炮弹所需的车床等设备,我们将开足马力生产,优先向贵方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炮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