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61章 权衡利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赵昺来到这个世界也有十余年了,在这期间他也在不断的适应和研究这个社会,试图抓住难得的转型期寻找一条适合大宋的康庄大路。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以前对儒文化的不赞同、甚至对有些理念持排斥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发现其中也有些道理。

首先宋朝开启了科举公平竞争的闸门,包括工商业者在内的各阶层子弟都有可能登第入仕。整个官僚队伍主要出自科场的选拔,他们虽有等级高低,但“比肩事主”,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地主阶级已无“士庶之别”,地权开始以经济手段频繁转移,地主、自耕农与佃户都可能因土地得失而地位浮沉。

不仅仅耕地租佃,相对平等的契约关系也开始进入许多经济活动,农民与手工业者开始拥有迁徙权与流动权,促进了各阶层间的横向流动与上下流动。所有这些变化,已经催生了人们对平等的朦胧向往。其中宋学家倡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强调这种平等观。

在社会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出现了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观念,赵昺以为这在近代公民意识出现前不啻是身份观念的革命,表达出对社会平等的强烈诉求。相对前代,这种平等意识是新因素,当然在他看来与近代平等观仍有本质区别。

其次相对于前代来说宋朝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兼容精神也遂应运而生。宋学在其创立形成期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颇具怀疑精神与创新活力。与此同时,对宗教和经世上颇能宽容并存,客观肯定别派可取处,使佛门在学理上融合儒道,道教从儒佛中汲取养分,而最高统治者也以兼容精神处理宗教关系,三教和平共处成为常态。而在兼容并蓄中,士农工商也能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其它异质文化,产生新的文化。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