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古都篇 第五章 城·郭——都城形态的演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设计的记载。抛开具体的描述,《考工记》本身实际上反映了战国时代中央集权制思想渐趋成熟,人们企图通过建筑艺术的手法来突出表现封建帝王的统治中心的理念。不过,虽然这一想法出现很早,事实上差不多用了近二千年的时间,才最终在元大都完整地将这一思想贯彻到都城设计中。尽管如此,但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营建的都城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礼·考工记》中所构建的理想都城的影响。换言之,中国历史上都城形态的演变,基本上就是一个因地制宜与理想都城之间不断平衡的过程。

1.匠人营国

《周礼》是我国儒家的经籍之一,重点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出规范。而涉及到帝王修建都城的规定,则集中见于《考工记》部分。由于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成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周礼·考工记》中关于理想都城的描述也就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关于都城营建的理想或标准。在随后儒学地位不断提高,并演变为中国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也逐渐成为后世帝王营建国都的“玉律”。

“匠人营国”一节专述城邑建设制度。所谓“国”,意即指“国都”,营国就是营建国都。西周有封国建侯制度,封国意味着首先建立统治中心,即作邑作邦,从而建立城邦国家。营国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建置城池、宫室、宗庙、社稷,同时还要规划所属的田地和属邑,即所谓治野,有国有野是西周城邑建设的体制。所以,那时的营建国都,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所构成的城邦国家。因此,建城实为建国。从周王到诸侯再到卿大夫,都各有自己的城邦国家。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