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部分 我们首次发现中国(1932—1935) 第四章 哈罗德·伊罗生与恐怖行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如果说我们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那儿了解到外来者的奉献精神的话,那么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Isaacs)完全是另一面的表现。艾格尼丝情愿成为她所认同的公众正义事业的工具,而哈罗德作为一名记者则设法真实报道国民党制造的反对共产党的恐怖事件。

哈罗德·伊罗生仍在世并一直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牛顿市(Newton),和从前一样健谈,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退休教授,关于他的一切容我细细道来。威尔玛和我了解到的很多中国革命的内容都是来自他的二手资料,而他则是直接从上海获得的众多一手资料。

哈罗德在中国的经历始于他20岁时,当时他离开了在纽约的中产阶级家庭,开始闯荡外面的世界。在上海他先后成为美国人开办的《大美晚报》(Evening Post)和中国人开办的《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的记者和编辑。在初次接触上海的现实情况后,他和一位朋友,一位南非的马克思主义者弗兰克·格拉斯(Frank Glass),结伴而行,乘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四川。

1931年这一年长江洪水泛滥。堤防被洪水冲毁,洪水淹没了大部分的农田,积水有几英寸深,造成了粮食短缺,引起饥荒。国际救援组织来到中国,查尔斯(Charles)和安娜·莫罗·林白(Anne Morrow Lindbergh)也飞来中国进行调查。美国报刊报道了这一消息,以致对于广大美国读者来说,那些受灾场面更加具体,如在眼前。

我一直坚信,哈罗德·伊罗生尽管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而实际上是来自历史悠久的先知家族。1931年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启示,也让他了解到了中国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拯救方法。同时在上海的三年经历也使他与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的接触。这与我在12年后的发现很相似,那就是除非一个人对这些革命者的信仰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他永远不会懂得当前的革命形势,正如哈罗德1974年所说:“公布这些消息,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那一年的所见所闻,以及随后不久我在上海遇到的共产党朋友以及共产党人的盟友们,都希望我能够创办一份报纸。我欣然接受了这样的建议,结果便是《中国论坛报》(China Forum)的创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