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春 译
……什么问题?哦,是这个问题:哪一本书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深深地打动过我,在我身上留下过印记,伤害过我,甚至使我“走上一条道”或是让我“走上了邪路”?
可这听起来像是被人打后受了惊吓,经受了一次创伤。受害者至多只是在噩梦里回想起这一伤痛,而不是在清醒时,更不会用笔录下来或在公众场合说出来,但我依稀记得一位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曾睿智地谈到这点。不过我一时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了,他是在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里谈及这点的,文章的标题我肯定是记不清楚了,但它是刊登在一本小册子里的,那本册子的书名叫《我和你》,或是《它和我们》,或是《我自己》或是类似的标题(是否最近在Rowohlt,Fischer,dtv或Suhrkamp出版社再版了,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记得封面如果不是灰—蓝—淡绿的话,那就是绿—白或是淡蓝—淡黄颜色)。
现在看来,或许要问的根本不是阅读中是否受到过精神方面的创伤,而更可能的是让人深刻醒悟的艺术经历。就像那首著名的诗歌《美丽的阿波罗》……不,我记得那首诗不叫《美丽的阿波罗》,是另外一个什么名字,那个标题有些远古的味道,叫做《一尊未完成的年轻人雕像》或《远古时期的美丽阿波罗》或者类似的标题,但这些都无关大局……——在这首某某人的诗歌里是怎样——此刻我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但他确是一位遐迩闻名的诗人,双眼炯炯有神,蓄着大髭须,他给那位胖胖的法国雕塑家在法雷纳大街找了套住房——说是住房,这样的表达不确切,那是一座宫殿,带有一个公园,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十分钟都不够!(人们顺便要问了,那时候的人哪里来这么多的钱来支付这一切)——就像它无论如何在这首美妙的诗歌里找到表达方式那样,我虽不再能援引整首诗,但它的最后一行却像一种经常性的道义上的鞭策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之中。它是这样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如果我可以说有些书的文章改变了我的生活,那这些书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来到我的书架旁(这是最近几天的事),沿着书脊一本一本地看。就像在类似情况下常发生的一样——如果由一个单本直至许多本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后,眼睛也就顾不过来了——我先是眼花,为了不让眼睛发花,我随意地将手伸进书柜,取出一本书来。就如得到一个猎物一样,我马上转过身去,打开书,入迷地读起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