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夫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句话没什么意义,管你名正不正,一路推过去就是了,不正也正。问题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拥有这样的实力。别说孙策现在没有,袁绍也没有。
名在何处?在长安,在那位刚刚十来岁的小皇帝身上。虽然以前董卓很牛逼,现在王允很牛逼,将来还不知道谁牛逼,但他们都是毛,天子才是皮。即使曹操掌握了大半个天下,也没敢直接把天子推到一旁自己干,还得等曹丕自导自演一场大戏,半推半就,欲拒还迎。
你可以说这很可笑,但天下人就认这个。
袁权说得有理,为袁术争就是为孙家父子争,因为孙家父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奉袁术之命行事。袁术很混蛋,是个纨绔,但他没有露出反迹。他和袁绍一样有袁氏背景,却不像袁绍那么嚣张,八字还没一撇,就否定了天子的血统,还想别立刘虞为帝。
如果朝廷连袁术的忠诚都不肯承认,还能承认孙家父子?
如果承认了袁术,那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为难孙家父子?
说白了,袁术就是孙家父子的盾牌。为袁术请谥,就是为孙家父子争取名份。在这种事情上,孙策没有袁权敏锐,因为他潜意识里就没有这样的概念。
孙策转身出门,苌奴三人向袁权行了一礼,也跟了出去。
袁权脸色不变,情绪却有点低落。袁衡转到袁权正面,歪着脑袋打量了袁权片刻,不解地说道:“姊姊,他为什么叫你夫人,不叫你姊姊了?是不是生气了?”
袁权白了袁衡一眼,忍不住笑了,曲指轻弹袁衡的脑门。“你以为他跟你一样,还是个孩子,天天围着姊姊转?他现在是豫州牧了,要领着几万大军作战,将来……”袁权迟疑了,没有再说下去。
“将来怎么了?”
“将来的事,谁说得清呢。”袁权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搂着袁衡,理顺她腮边的头发。“阿衡,他的面前有好几道山,一道比一道高,每一道山都很险,能不能翻过去,真的不好说呢。这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帮他,不能给他找麻烦,懂吗?”
袁衡似懂非懂,乖巧地点了点头。
孙策离开袁家,回到大营,却发现一个问题。他吹吹牛逼可以,打仗也马马虎虎,写文章却是一塌糊涂。别说是为袁术请谥这种高难度的活,能把话说明白,说得典雅没毛病,对他来说都是不太实际的任务。
差个笔杆子啊。
孙策二话不说,转身又出了门,直奔蔡邕的住处。蔡邕正打点行装,准备回南阳。南阳有女儿和准女婿,在这儿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是一天也不想呆了。
孙策将来意一说,蔡邕也有些犯难。
写这种文章可不是有文采才行,还需要精通儒家经典,用圣人经义来论证自己的正当,能言善辩,甚至是诡辩,可比睁着眼睛说瞎话地写几篇碑文难多了。一不小心被人家抓住破绽,想求的求不到,反倒惹来祸事。上次冯方为使,没能给袁术捞到好处,反而招来了两路大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伯符,不是我不肯写,实在是我不擅长这样的文章。”
孙策有点傻眼。如果蔡邕都不擅长,谁擅长?“那不行,你不把这事给我解决了不准走。我把你扣在这儿两年,等你回到南阳,直接抱外孙。”
蔡邕气得瞪了孙策一眼。“公瑾又不是你,做不出这样的事。”他抚着胡须,沉吟片刻。“我倒是有两个学生能做这事,但是一个未必肯来,一个倒有可能来,但他的人品……我实在不愿意推荐给你。”
“谁啊?”
“一个叫阮瑀,一个叫路粹,都是陈留人。”
孙策哦了一声,倒是明白了蔡邕的难处。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但是有点小傲气,传说曹操召他为官,他都不肯去,逃到山里,上演了一出烧山求才的戏码才将他逼出来。即使如此,也是出人不出力,直到曹操大势已成,他才认了命。
至于路粹,他在历史上名声不显,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真正读过史书的人却知道他,他属于有才无德,被史家刻意忽略的那一类人。孔融被杀和路粹有直接关系。
“汝南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合适的人?”
“有,但是人家不肯来啊。”
孙策一看蔡邕那戏谑的眼神,就忍不住握紧了拳头。这老头不厚道啊,专挑痛处捏。是啊,汝颍名士多,可人家不鸟我啊。可以抢田抢钱,总不能抢人。人抢来了白吃饭,不干活,有什么意思。
我的张纮在哪里啊。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孙策开始想念他原本生命轨迹上的那些文臣谋士了。张纮无疑是最适合干这活的,可是他人在广陵,现在就算派人去找也未必来得及,远水解不了近渴。
“路粹能来吗?”
“如果我写信给他,有可能。”
“那你写两封信,我派人去请他们,能来更好,不肯来就拉倒,反正也没什么损失。”孙策咬咬牙。“万一能来一个,我也能先应应急。”
“这可不能应急,没有人愿意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更何况是路粹这种人。不与他打交道便也罢了,伤了他的面子,反而有可能成仇。”
孙策哭笑不得,权衡再三。“你让他来吧,笔杆子在他手上,刀却在我手上。再说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不定我能感化他,让他走上光明大道呢。”
蔡邕没说话,但那眼神明显觉得孙策是自欺欺人的胡扯。孙策忽然笑了,自嘲不已,纠结个毛啊,我又不是什么善人,臭味相投,说不定和路粹很谈得来。蔡邕倒是个好人,问题是他能干什么啊。
见孙策主意已定,蔡邕倒也没有推辞,立刻写了两封信,分别给阮瑀和路粹。孙策安排人带着蔡邕的亲笔信赶往陈留。蔡邕决定在汝阳再留几天,陈留离汝南很近,大概三百里左右,快马急行,五六天就能有消息。
阮瑀、路粹还没有消息,洛阳的消息先到了。在庞统的建议下,朱儁勉强答应了孙坚的请求,令孙策代行豫州牧,并着庐江、九江两郡协办粮草,筹备作战事宜。
拿着太尉府的文书,孙策赶往汝南郡治平舆。
<!--over-->